燕园师林|用一生搭建中俄文化交流的桥梁 ——记翻译家顾蕴璞教授
时间:2024-08-30 来源:《北京大学校报》第1669期第3版 作者:戴佩君 查晓燕
顾蕴璞,1931年11月出生于江苏无锡,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俄语诗歌翻译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协会会员,九三学社社员。他的人生,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最初的农业研究员到俄罗斯语言文学教授、翻译家,他用执着与热爱,在中俄文化交流的广阔天地间,搭建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
顾蕴璞老师
少年壮志,缘定北大
从农田到书桌的蜕变
无锡顾氏是传统的江南文化世家,人才辈出,尤以诗性文化见长,故而顾蕴璞自幼时就喜欢上了诗歌。彼时,正值战乱年代,出身地主家庭的顾蕴璞其求学之路充满坎坷。随着家境的衰落,顾蕴璞选择了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一集团军子弟学校上高中学习农业。然而,他对农业并不感兴趣,他喜欢外语和音乐。高中毕业后,正值解放初期,中央农业研究所(后称“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大量招收农业人才,他考上了该所的畜牧兽医系并担任实习研究员,工作了六七年。
1952年,在全国学习苏联、全民学习俄语的热潮的影响下,顾蕴璞白天工作,晚上自学俄语。他用一台老式收音机收听俄语广播,并跟着模仿标准的发音,自学语法、单词,背诵范文,对重要选材反复做俄汉互译的练习⋯⋯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出众的天赋,顾蕴璞仅用半年的业余时间就突破了重重语言障碍,达到能够轻松阅读《真理报》等俄文刊物的水平,其翻译能力甚至已经达到出版科技译著的水准。
1952年,全国实行统一高考。顾蕴璞决心重上大学,改学俄罗斯语言文学。1955年,他作为保送带薪的调干生参加了高考,第一志愿就是北京大学的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并顺利考取。顾蕴璞上大学没有靠家里出钱,而是通过自己之前靠译著积攒的三百多元稿酬、每月25元的调干生助学金来维持在北大的学习,此外,还要补贴家人。因此,他说,“别人是考大学,家里出钱;我是学了俄语以后,对俄语有特殊的感情,俄语让我能够上大学。”[出自于王辛夷、刘天宇于2023年4月27日对顾蕴璞教授的访谈,未发表]北大俄文系的同窗及室友胡作群对老友艰苦朴素的样子和家庭责任感始终难以忘怀:衣着简朴得不能再简朴,无论春夏秋冬都着一双破球鞋。胡作群起初想,按说顾蕴璞同自己一样享受每月25元的调干生助学金,不至于“生活如此狼狈”,后来才知道,这笔钱还要贴补其家人。[出自于胡作群《暴风雨中的蝴蝶 求索斋诗文集》(2022),第34页]
后来,顾蕴璞在与后辈学生兼同事查晓燕交流时曾感慨道,正是通过这段经历,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学习与研究的思维模式。理科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使得顾蕴璞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他注重系统性和条理性,经常通过整理表格的形式帮助自己厘清思路;同时,大学的纯文科经历又培养了他的文科思维,即形象思维、同理心和细腻的情感。文理兼修的优势使顾蕴璞在后来的诗歌翻译事业中具有独到的眼光与审美品位,讲究情与理结合,力求做到真正的忠实于原著。
以文传承,以文化人
播撒中俄友谊的种子
1955年,顾蕴璞考入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当时,曹靖华、余振(本名李毓珍)、龚人放、魏荒弩(本名魏真)等著名教授都在此任教。顾蕴璞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本就颇具语言天分的他又十分勤奋,每天都在宿舍伏案苦读。当时的本科学制为五年,品学兼优的顾蕴璞因组织上的工作需要,提前一年,即于1959年毕业并留校任教。在北大求学期间,各位良师对顾蕴璞的学业和学术前程给予了许多指点与帮助,对其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留校任教的顾蕴璞接过前辈教书育人的接力棒,将知识与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当时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分为俄罗斯文学教研室、俄罗斯语言教研室和大学俄文教研室(即后来的公共俄语教研室)。顾蕴璞起初是在大学俄文教研室,为数学系教授公共俄语课程。在授课中,顾蕴璞感到公共俄语教学缺少难度,担心长此以往自己的俄语水平会不断下降,于是在1962年,本就痴迷于莱蒙托夫诗歌的顾蕴璞花费了半年的时间,每天晚上挤出时间翻译诗歌,共译了一百首莱蒙托夫的抒情诗,译成后投寄人民文学出版社。遗憾的是,当时的顾蕴璞在俄语诗歌翻译界还是一个无名小卒,投稿如石沉大海,18年后才得以发表。
顾蕴璞在“俄罗斯经典诗歌朗诵会”上诵读诗歌
1983年,回到文学教研室任教后,顾蕴璞从事俄汉语法对比、俄汉词汇对比、俄汉文学翻译研究和俄国文学作品选读等教学工作,还参与了多部教科书的撰写工作,如《苏联当代文学概观》(李明滨、李毓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20世纪欧美文学史》(张玉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欧洲文学史》(李赋宁总主编,商务印书馆,2001年)、《20世纪外国文学史》(吴元迈主编,译林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4年)等,为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学科体系的成熟发展贡献了力量。他亲自指导过6名硕士研究生,还曾担任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文学教研室主任。顾蕴璞开设的课程以“20世纪文学作品选读”(“苏联文学选读”)和“俄罗斯文学史”为主,在当代苏联文学专题中负责诗歌专题的讲授。顾蕴璞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经常鼓励学生们要多读书,要注意学习中俄两国的经典文化,并积极参与中俄文化交流活动。
顾蕴璞治学严谨,待人平等、宽厚、和蔼。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顾先生桃李满天下,为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研究、中俄文化交流培养了大批人才。顾先生亦十分注重对后辈的扶持、提携,他秉持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甘为人梯,对青年后辈毫无保留地传授、指教。他的一言一行,培养、熏陶和影响着后辈学人。1993年,顾蕴璞把“苏联文学选读”这门课交给系里的青年教师张冰讲授。彼时张冰刚从教两三年,对于此等重任只觉诚惶诚恐,顾先生不断鼓励她,并将亲自整理撰写的讲义交给她以便备课,这份信任和认可令张冰记忆犹新;之后,接棒教授“俄罗斯文学选读”的刘洪波也感慨得益于顾蕴璞教授之处甚多。顾蕴璞虽身为前辈,却一直以谦和的姿态与后辈平等交流。他虽因年龄原因未获博导之头衔,但对于系里的文学博士生总是不吝赐教,查晓燕、王彦秋等晚辈学子在求学乃至后来留系从教期间都曾受到过顾教授的谆谆教导与具体的指点。
顾蕴璞常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只有加强文化交流,中俄青年交流才能枝繁叶茂。”[出自于《北大教授顾蕴璞的“莱蒙托夫情结”》,《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16期,第11页]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此外,顾蕴璞还积极投身于俄苏文学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组织并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诗歌朗诵会等,为搭建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平台而献策献力。
灵魂共鸣,精神共富
译者与诗人的心心相印
顾蕴璞对莱蒙托夫情有独钟。在北大俄文系求学期间,26岁的顾蕴璞在三年级的必修课“俄罗斯文学史”的课堂上,第一次听到武兆令老师声情并茂地讲授莱蒙托夫,他立即被领进了这位俄国天才诗人的精神世界与艺术天地,从心底萌生出无限的敬仰。自此之后,顾蕴璞结下了和莱蒙托夫一生的情缘,这个缘便成了他的莱蒙托夫情结。顾蕴璞最先读到的是莱蒙托夫的成名作《诗人之死》,被他捍卫俄罗斯民族之魂普希金的那种诗歌精神深深打动。莱蒙托夫的诗句、浪漫主义情怀以及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仿佛是顾蕴璞内心的写照,激发了他对翻译事业的热情。顾蕴璞说自己“一生有两大情结:一是俄语,二是莱蒙托夫”。[出自于《北大教授顾蕴璞的“莱蒙托夫情结”》]在恩师余振的指导下,他从1960年起坚持长期翻译莱蒙托夫诗歌。为了更好地理解莱蒙托夫的作品,顾蕴璞不仅研读他的诗歌,还深入研究他的生平和创作的时代背景。他甚至利用在俄访学的机会专程前往莱蒙托夫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感受诗人的气息和灵感来源。这一坚持即是一生的守望。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0年,顾蕴璞与余振的译作才一同发表在《苏联文学》上。1991年,顾蕴璞初到俄罗斯访学,为译作搜集资料。在当时,整个俄罗斯都还没有莱蒙托夫全集,顾蕴璞花了大量时间搜集市面上所有的莱蒙托夫诗集版本,据此整理、翻译出当时国内最全的莱蒙托夫诗作。而正是这部译作《莱蒙托夫全集·抒情诗Ⅱ》,在1998年荣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他是当时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俄语翻译家。
顾蕴璞获得“莱蒙托夫”奖章。奖章授予仪式于2014年4月30日在北京俄罗斯文化中心隆重举行。
在长达六十余年的莱蒙托夫诗歌翻译生涯中,顾蕴璞翻译了莱蒙托夫的460多首诗,先后出版了《莱蒙托夫抒情诗选》《莱蒙托夫诗选》《莱蒙托夫作品精粹》和《莱蒙托夫全集》等译作。他经年累月地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力求将莱蒙托夫的诗歌之美完美地呈现给中国读者。他翻译的诗歌,不仅忠实于原文,更充满了韵律感和诗意,能够将读者带入莱蒙托夫的精神世界。2014年,顾蕴璞获得了俄罗斯作家协会颁发的“莱蒙托夫奖章”,成为继余振之后蜚声学界的莱蒙托夫诗歌翻译名家。这枚奖章,不仅是对他翻译成果的肯定,也是对他为中俄文化交流作出的杰出贡献的肯定。
以译介莱蒙托夫诗歌为基础但不局限于莱蒙托夫,顾蕴璞不断拓展对俄语诗歌的翻译与研究:他的翻译和研究涵盖普希金、叶赛宁、帕斯捷尔纳克、布宁,以及白银时代和苏联时期各文学流派,这些成果受到中国和俄罗斯文学界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其中他对叶赛宁的译介,如《苏联对叶赛宁的评价》《浅论叶赛宁的艺术风格》《叶赛宁与中国古典诗歌》《我们时代需要叶赛宁──纪念俄罗斯诗人叶赛宁诞生百周年》等,迄今,顾氏成果在这位俄罗斯民族诗人在中国的传播中仍占有突出的地位。
匠心独运,精益求精
不断雕琢俄语翻译的瑰宝
顾蕴璞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1991年,译著《叶赛宁诗选》获得北京大学文科科研奖;1998年,译作《莱蒙托夫全集·抒情诗Ⅱ》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2006年,因对俄罗斯文学研究与翻译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俄罗斯作家协会颁发的“高尔基奖状”;2007年,因翻译方面的成绩获得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资深翻译家证书”;2014年,荣获俄罗斯作家协会莫斯科市分会颁发的“莱蒙托夫奖章”;2016年,在俄罗斯驻华大使馆获由俄罗斯作家协会秘书长弗·马萨洛夫亲自颁发的《诗歌的纽带·中俄诗选(双语)》译者奖;同年获得由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颁发的中国俄语教育终身成就奖;2017年,著作《莱蒙托夫研究》获得北京大学第十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顾蕴璞专著《莱蒙托夫研究》
顾蕴璞译作《叶赛宁诗选》
顾蕴璞的多篇译作还被编入国内中小学教材及读本:如译作叶赛宁的《白桦》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译作莱蒙托夫的《帆》《祖国》,叶赛宁的《夜》《给母亲的信》等诗歌被选入中学课内读本;莱蒙托夫的《诗人之死》、普希金的《我爱过您》等13首诗歌入选中学课外读物。[出自于《特邀作者简介 顾蕴璞》,《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3(5)期,第1页]
几十年间,他不断琢磨、修改以前的论文和译作,力求达到精益求精的境界。他说:“挖十口浅井,不如挖一口深井。我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就要坚定不移深入地走下去,不断地升华,不断地改进。”[出自于《北大教授顾蕴璞的“莱蒙托夫情结”》]
除了翻译和学术研究,顾蕴璞还十分热爱音乐。用歌声传递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这也为他的诗歌译作赋予了独特的韵律。或许音乐和语言本就是相得益彰的,顾蕴璞讲起俄语时音色十分优美,还有一种乐感。
纵观顾蕴璞九十余载的人生,他始终对生活葆有热爱、对知识充满渴望、对艺术不懈追求,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他以诗歌为桥,架起了中俄文化交流的一道道彩虹。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校报》第1669期第3版
作者戴佩君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学系2023级博士研究生
查晓燕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