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所)
时间:2018-01-15 来源: 作者:
北京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系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863年清政府成立的京师同文馆俄文馆。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并且更名为译学馆,1910年京师大学堂设有俄罗斯文学门。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1919年俄文学系成立,该系成为北京大学最早设立的14个教学系之一。我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俄语语文学家张西曼教授参与了该系的筹建并在此任教。20年代中期,苏联作家特列季亚科夫、汉学家伊万诺夫等曾在该系讲授俄罗斯文学。1951年,由我国著名翻译家曹靖华主持,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院校师资力量联合组建了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曹靖华、李毓珍(余振)、田宝齐、王岷源、魏真(魏荒弩)、龚人放、张秋华等老一辈学者以其渊博的学识、精深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学科体系建立、课程内容设置、人才培养机制、学术研究领域等方面,为今天的俄语系奠定了基础。
1978年建立了俄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点,1990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硕士生与博士生研究方向包括俄罗斯文学、俄语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化国情学、中俄比较文学与文化等。1999年与英语系、东语系、西语系联合组成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该系现称俄罗斯语言文学系。
该系现下设语言教研室、文学与文化教研室和公共俄语教研室,截止到2016年1月拥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1人,讲师1人,拥有博士学位(我国授予的博士以及俄国授予的副博士)的教师16人。该系每年聘请一位外籍教师任教,和俄罗斯多所高等院校(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有若干名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教师赴俄进行长、短期的学习、交流和进修。
1954-56年,率先在全国设立波兰语、捷克语专业。2008年以来曾开设研究生选修课“基础乌克兰语”和全校公共选修课格鲁吉亚语。
该系每年招收本科生18人左右,研究生8人左右,博士生若干人。为其他院系学生开设全校性的公共俄语课。该系依托综合大学资源优势,在注重语言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鼓励学生了解对象国国情文化,多方面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本科优秀毕业生可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博士生的培养已被纳入北京大学——莫斯科大学联合研究生院的培养机制。本系学有所成的毕业生从业于我国外交外事、政府机关、新闻传媒、文化教育、图书出版、商贸金融、公司企业、科技军事等诸多领域,成为其骨干力量。
文学史、经典作家研究、文学翻译、古俄语、句法学、语音学、语篇语言学、汉俄比较、心理学与教学法、语言文化学是该系的特色与强项——均在国内居领先甚至独一无二的地位。
在悉心教书育人的同时,该系教师主持、独立撰写和参与完成了大量的学术成果,譬如大型工具书、专著、文集和教材等。此外,该系教师还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翻译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和学术著作。
迄今,已有七位教授获得“资深翻译家”称号,他们是:魏真、龚人放、张有福、臧仲伦、顾蕴璞、李明滨、李毓榛;顾蕴璞因其在俄罗斯诗歌翻译和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彩虹奖”;吴贻翼、李明滨、李毓榛、任光宣因其在俄语语言和文学方面做出卓著贡献,先后获得俄方颁发的“普希金奖章”;李明滨、顾蕴璞、任光宣曾获“高尔基奖”奖章和奖状。吴贻翼因其为中国普及俄语做出的突出贡献获“普京”奖章;由曹靖华任主编,张秋华、岳凤麟、李明滨任副主编,我系教师为主力编写的《俄苏文学史》(三卷本),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俄苏文学通史,其中的第一卷《俄国文学史》曾获国家优秀教材特等奖;1995年《俄苏文学史》又获得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首届优秀著作奖;2008年荣获“改革开放三十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百项精品成果奖”。